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一般是多少年啊??
2。有利于及时打击现行犯罪活动。现行的各种犯罪活动,直接危害着社会的治安和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对社会的安定影响*大。因此,对司法机关来说,打击现行犯罪活动是头等重要的任务。那些多年以前发生的刑事案件,经过的时间越长,越难以调查取证,甚至已经根本无法取到证据,在此情况下,如果拖着陈年老账不放,势必牵涉大量警力、物力,影响司法机关集中力量打击现行犯罪活动。
行刑时效即刑罚执行时效,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如果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已经超过法律所规定的执行期限,那么所判决的刑罚不再执行。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行刑时效,只规定了追诉时效。
但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为什么刑法要对犯罪行为的追究要规定一个期限?这样规定是不是会导致放纵罪犯,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呢?当然,这种思考和疑问是正常的,有相当合理的一面。不过,法律规定了追究时效,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对利弊经过全面深入的权衡结果。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高刑为5年以上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
刑法明确规定追诉时效对于司法机关及时打击犯罪分子,教育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真正目的。刑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实行报复主义,为了惩办而惩办,而是为了通过惩罚犯罪分子,使其得到教育改造,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有害为无害,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因此,规定追诉时效,可以使犯罪分子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内受到应有惩罚,也会促使司法机关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办案效率,及时侦破案件,追究罪犯。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许多案件在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被害人的伤心与仇恨情绪已经逐渐平复或淡忘,有的甚至已经与犯罪分子之间和睦相处,彼此过着融洽的生活,刑法规定追诉时效制度可以起到维护和稳定这种正常关系的作用。
如果此时再进行追诉,会使这种关系重新紧张起来,也使那些曾经犯罪的人终身惶惶不安,不能安心于工作、生产和生活,甚至会有“破罐破摔”的念头,引发新的犯罪动机,从两方面来说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由此可见,刑法中规定追诉时效不是损害法律的严肃性,而是从另一角度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如果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受到追诉,也没有再犯罪,至少可以说这个犯罪分子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他过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正常生活,对社会已经是无害了。如果在这时候再对他进行追诉并处以刑罚,不仅对于他本人来说是不必要的,起不到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而且会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收不到通过惩罚犯罪来教育群众的一般预防效果,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追诉时效决不会成为犯罪分子的“护身符”,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实现刑法的任务。从我国刑法对诉讼时效的各项规定来看,这项制度对于维护国家法制,保障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安定,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于时效,在刑法理论上一般分为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规定,可以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已经超过刑法规定的这个有效期限,就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超过时效而已经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行刑时效即刑罚执行时效,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如果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已经超过法律所规定的执行期限,那么所判决的刑罚不再执行。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行刑时效,只规定了追诉时效。为什么刑法要对犯罪行为的追究要规定一个期限?这样规定是不是会导致放纵罪犯,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呢?当然,这种思考和疑问是...
法定*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关于时效,在刑法理论上一般分为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规定,可以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已经超过刑法规定的这个有效期限,就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超过时效而已经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
刑法的追诉时效期限有哪些呢?刑法的追诉时效
一、法定*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高刑为十年以上经过十五年;四、法定*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我国刑法对于追诉时效是怎么规定的?我国刑法
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报请*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忙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还是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刑法追诉时效(刑事责任追诉时效期限),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分别规定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1、法定*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2、法定*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10年;3、法定*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4、法定*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
应当注意到,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
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
“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人员,其职责要求在倒车时必须先认真观察,而该驾驶员由于疏忽大意,既不鸣笛,也没有认真观察,致使危害结果发生,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
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
无相关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做为行动指导,本站只是转载信息,不为访客形为负责,如果法律咨询点击底部咨询律师按钮,本站特邀律为您回电解答。如内容和信息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点网站底部联系我们:发邮箱我们会及时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咨询电话:185115578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