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缴高档根源在哪里#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过去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而来,起步时间比较晚,从国发(2023)8号开始实施,到现在还不到8年的时间,政策宣传不到位是导致农民朋友不愿意按照高档标准缴费的根本原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参保方式,在个人缴费的同时,国家根据个人缴费标准进行补助,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村集体经济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但目前大多数地方,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真正由村集体经济给予补助的地方非常少。
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最低为每年200元,最高的缴费标准是按照不高于当地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标准确定的。除了每人每年最低200元的缴费标准以外,缴费档次和标准的变更,每年由省级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联合发布。
比如按照重庆市公布的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从2023年1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年缴费档次为:一档200元、二档300元、三档400元、四档500元、五档600元、六档700元、七档800元、八档900元、九档1000元、十档1500元、十一档2000元、十二档3000元、十三档4000元,由参保人员自愿选择参保。
政府缴费补贴调整为:一档40元、二档50元、三档60元、四档70元、五档80元、六档90元、七档100元、八档110元、九档120元、十档130元、十一档140元、十二档160元、十三档175元。
按照重庆市2023年的缴费标准规定,最低的档次是每人每年缴费200元,财政补助为40元,最高的缴费档次为每人每年4000元,财政补助我175元。从这个规定来看,个人缴费档次越高的,政府的补贴也就会越高,今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会越高,那么为什么农民不愿意按照高档标准缴纳呢?
第一个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主要是由街道或是乡镇的社保服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到村社干部和社区干部的头上,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农民不知道具体的缴费标准和补助标准,不知道多交了有哪些好处,能增加多少养老金等。
第二个原因是传播渠道不畅通。目前很多政策都是在网上发布,需要进入当地人社部门的网站才能查询到相关的信息,加上各地发布的信息有的不透明,有的不好找。年龄大一点的朋友使用的是老年手机,不是智能手机,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不关心居民养老保险。如果能通过漫画,海报等方式印刷以后,发到社区、村组张贴效果可能更好。
第三个原因是担心回报时间,意识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不和本人的缴费标准、缴费年限挂钩,在一个省的范围内都是一样的,有差别的只是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虽然个人缴费部分全部是个人所有,但农民不会算账。
比如按照重庆市的规定,目前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是125元,假如是每年缴费200元,政府每年补助40元,缴费15年个人账户余额为3600元,除以139,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25.9元,加上基础养老金的125元,每月领取养老金150.9元,每年领取1810.8元,不到两年就收回自己的缴费成本,但每月150.9元达不到养老的目标。
如果按照重庆市的最高标准每年4000元来缴费,财政补助175元,缴费15年个人账户为62625元,除以139,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450.54元,加上基础养老金的125元,每月养老金为575.54元,再加上个人账户资金利息,每月养老金600元左右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养老金水平,在重庆农村基本上能达到养老的目标。但回收期就比较长了,需要9年多才能收回自己缴纳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中,农民不愿意按照高档标准缴纳,主要原因除了宣传不够以外,更重要的是养老意识不强,过分计较成本回收期。缴纳养老保险的目标主要为了养老,只有按照高档缴费才能真正达到养老的目标。
咨询电话:185115578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