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券市场出现了一篇颇受关注的卖空报告,恰逢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有人调侃称:要是保证我不失业和人身安全的话,我想写一堆公司的卖空报告。很显然这个调侃者就是证券公司研究所的研究员。
证券公司的研究所很少去写上市公司的看空的报告,这篇报告为什么那么引人关注?这是中信证券的研究所的非银行业的分析师所写的,他不仅给予中国人保A股“卖出”评级,而且是首次给“卖出”评级,而且他预计未来一年潜在下跌空间超过53.9%,相当于他给了一篇大家戏称为腰斩的卖空报告。
历史上本来出卖空报告的,或者要看空报告的就不多,而给出腰斩的预测下跌空间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中信证券给予中国人保A股“卖出”评级的同时,整个A股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在3月8日的时候,A股都出现了大幅的跳空低开,很多的金融股还被封在了跌停板上,但是封在跌停板之后又不断地被打开。
我觉得这个原因的造成是什么?一个,很多的金融机构看空别的金融机构的A股,引发了市场对风险意识的高度的警觉。另外,国际股市都出现了普遍性的下跌,因为无论是美国的经济数据,还是欧洲央行对于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都引发了国际投资者对于国际股市的一个偏向负面的一个判断。
这样的话,整个A股市场笼罩在内部和外部双重的风险意识提高的情况之下,多空的交战也是非常的激烈。在3月8号,不仅很多的大盘的金融股在跌停板上反复地被封住又打开,而且大量的筹码在套现,却有大量的资金又蜂拥进场,以至于在两市的成交金额方面再度创下2023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这说明,在这个位置,多空的交战是十分激烈的,后市的走向却增加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不仅证券研究所的分析师给出了卖空报告,连中国人保自己也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它提示公司目前经营活动正常,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
咱们拿中国人保为例。中国人保的股价,它是由2月份的六块多钱一路最高涨到12块多钱,它实现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翻倍的盈利空间。而如此大幅的上涨的确是非常的不寻常,而且公司在基本面也没有什么重大变化,这里面就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投机炒作行为,而且它是以连续涨停的方式大幅飙升的。
反观同样是中国人保的H股,就在香港上市交易的股票,它的股价尽管跟随整体市场出现了上涨,但是并没有出现非常大幅的上涨,而现在的股价和2月份时候相对比,也仅仅是上涨了10%左右,根本也达不到像A股那样翻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价的走势是理性的,而A股的中国人保则出现了疯涨一样的情况。
对比A股和H股的二级市场的股价,从中不难发现,相当多的A股的价格是H股(高出)50%以上的水平。我们挑出来A股价格高于H股最高的前十只股票,其中洛阳玻璃的A股是它H股的六倍多。排名第十的福莱特A股也是H股的三倍多,这些股票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高估值现象,所以说相关上市公司做出这些风险提示是必要的。
谈到研究报告,我们要注意到,目前在证券行业当中的研究报告的数量的占比情况来看是比较分散的,比如说占比排名第一的是中金公司,但是中金公司在整个证券行业研究报告的数量也仅占到百分之六点多,其余几家公司也是相对来讲比较分散,目前在证券行业研究报告还是没有高度集中化,市场占有率的话相对比较分散的一个状况。
针对这各个券商研究所所提出的相关的报告,方向未必一致,有的看多有的看空,有的可能是给予了中性。大家对此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现在还没有哪家公司掌握一个绝对的权威性。
也就是说,现在各个证券公司,在市场的话语度方面,实际上并不是很强,大家对这些看多看空的报告的话,只可作为一些相应投资方面的参考,也不能过度的迷信。
另外对于买方分析师和卖方分析师,对于相关股价的预测行为的话,也有一些相关的一些学术方面的著作来供大家参考。
买方分析师很少去写研究报告,大量的这些研究报告给出“买入”或“卖出”评级的主要是卖方分析师,结合相关的一些政策法规以及制度的约束,对于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要求他要客观中立,然后尽可能的准确完整,不要误导市场,给出市场一个清晰和客观的一个评价。
新闻背景
一份研发报告引发股市大幅跳水,3月8日开盘,三大股指集体低开,大金融板块全天领跌两市,成杀跌主力军,盘中芯片概念股虽逆势崛起,掀涨停潮,但依旧不改市场下跌格局,临近尾盘,各大股指跌幅进一步扩大,超3000只个股下跌,沪指失守3000点关口,大跌逾4%,两市成交额连续三个交易日破万亿大关。
截止收盘,沪指报2969.86点,跌4.40%,深成指报9363.72点,跌3.25%,创指报1654.49点,跌2.24%。当天,证券时报发表《让“卖出”评级研报成常态》的评论文章称:如果市场上“卖出”评级报告像“买入”报告一样成为常态,市场一定会健康得多。
为什么作为证券公司的研究所很少去写卖空或者看空的研究报告?
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股市做空的工具很少,虽然有融资融券,但是不是每只股票都有,而且还很有可能融不到券,还要受到诸多操作方面的限制,并不是很便利。
另外散户和机构持有的股票主要是靠上涨来赚钱,这样的话,如果证券公司的研究员看空成功的话,大家都会骂他,而且如果是看空失败的话,又会遭到嘲笑,认为你水平太低,这样的话作为相关的研究员自己就没有写看空研究报告的动力了。
另外公司的经营总会有高峰和低谷,利好利空很可能会同时出现,利空消化就变利好,利好兑现了也会变成利空。
这样的话如果你把一篇看空的报告,写出来之后很可能会得罪上市公司,而作为行业研究员来讲的话,他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需要保持和上市公司良好的关系,来为后续的一些调研以及相关的路演来营造一些商机,这样的话,考虑到这因素,写看空报告的也非常的少。
另外如果说写看空报告比较多的人,或者说看空市场的人,普遍会遭到大家的反感,大家认为你是一个乌鸦嘴,这样的话很难在这个圈子里立足。由此可见总结出来这四条,是中国证券研究所它之所以写看空研究报告比较少的主要原因了。
针对券商开始写“卖出”评级的研究报告,实际上相关的媒体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的。在3月8日的《证券时报》的头版上,就有专栏记者写出《让“卖出”评级的研报成为常态》,实际上要求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研究员,不仅要写“买入”评级,也要写“卖出”评级,这样的话能让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包括个人投资者有对于风险方面的意识的提高。
对于市场作出风险提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首先看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也在某种程度上在分阶段也在向市场来提示风险。比如说在2月25日的时候,证监会的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的这个部分,就提示近期有关场外配资的报道比较多,提示目前要加强异常交易的监控。所以说这也是作为监管部门作出风险提示的一种方式。
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有看多的、也有看空的,现在看多的比较多,看空的比较少,但是的话需要大家来综合来进行评判。
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既要听看多的研究报告,也要看看空的研究报告。两者综合来进行评判的话,有利于进一步来夯实你在投资操作当中的理论依据。
就像投资大师巴菲特所称的那样,他实际上对于风险意识是高度重视的,在证券市场如果赚了钱的话,一定要把获利那部分的话,就是胜利的果实尽可能保留住,所谓这个叫落袋为安。
否则的话在牛市过程当中,如果是盲目地看多,在下跌的时候就把盈利会损失掉,甚至还会变成亏损。在操作过程中的时候,大家综合来评价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走势的时候,恐怕要更多的听取看多和看空不同方面的意见。(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刚)
咨询电话:18511557866
关注微信